二十世纪60年代初,扬州即编写、出版菜谱。至今,扬州人编著的美食著作近千种。当代美食著作有:
一、权威的全国性烹饪史、大典书籍
如《中国面点史》,青岛出版社 1995 年出版,作者邱庞同;《中国菜肴史》,青岛出版社 2001 年出版,邱庞同编著;《中国烹饪史略》,作者陶文台,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;《淮扬饮食文化史》。章仪明主编,青岛出版社 1995 年出版,在四大菜系史中首先出版。《中国饮食文化》,作者茅建民。《中国名菜名点》,作者周晓燕。
2000 年,扬大旅游烹饪学院聂风乔撰《中国烹饪原料大典》(上)。2004年,扬大旅游烹饪学院聂风乔、赵廉撰《中国烹饪原料大典》(下)。
中国烹饪史略 陶文台著,1983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,18万字。《史略》分12个专题,叙述我国烹饪起源、概貌、发展,饮食市场,宴会、名厨、菜肴流派等。《史略》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烹饪史的专著,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。《光明日报》、香港《大公报》称此著“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”。
中国面点史 邱庞同著,1995年青岛出版社出版,26万字,(注:二十世纪90年代起,中国烹饪协会编著《中华饮食文库》,为国家“八五”重点图书。《文库》由青岛出版社出版)。《史》按朝代分期,以面点品种、制作技巧、风俗为重点,采用“螺旋式”上升写法。《史》对先秦时期列出品种,其它时期均先列新出现品种,并加入分析,然后再写旧有品种的变化、发展,并予以评述。2009年,应青岛出版社要求,邱庞同对《中国面点史》进行了修订,增加了新的考古成果、新的研究心得,以及多篇面点古诗文、数十幅图照。全书扩为38万字,学术上更为严谨,内容更为丰富,文化色彩更为浓厚。2011年,《中国面点史》入选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“三个一百”原创图书。其中,属于饮食烹饪类唯有《中国面点史》一部。
中国菜肴史 邱庞同著,2001年青岛出版社出版,国家“八五”重点图书。62万字。《史》以历史分期为阶段,仍采用“螺旋式”上升写法,以介绍、评析各类菜肴(相对于主食、小吃、饮料等而言的用于佐酒、下饭的食品的总和)产生、发展,特色为主,兼及炊具、烹法、风味流派、饮食市场、著述等。《史》选取菜例较多,在海内外烹饪界影响很大。
淮扬饮食文化史 章仪明主编,1995年青岛出版社出版,国家“八五”重点图书。30万字。《史》系统论述了以扬州为中心的淮扬菜产生、形成、演进的过程和历史经验。它以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等横的背景和春秋战国、汉唐宋元明清等纵的脉络,对淮扬饮食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。还就食俗、原料、调料、菜肴、宴席、饮食、面点小吃、瓜雕等多角度作了阐述。《史》还就扬州盐商饮宴、诗文酒会、清真饮食、药膳等作了专题系统论述。《史》作者多为扬州文坛、史坛、烹坛、医坛著名专家学者。《史》具有文学性、资料性。
中国烹饪原料大典·上 聂凤乔主编,1998年青岛出版社出版,国家“八五”重点图书。130万字。作者费时40年收集了大量资料。《大典》引经据典,资料翔实,文笔优美,为《中华饮食文库》重要典籍之一。上卷收主配料的天然性原料,包括动物性主配料和植物性主配料两大类群。所列条目约1500条。有些条并非专指一种,而是包括数种。该书为中国烹饪原料第一部工具书。
中国烹饪原料大典·下 作者:聂凤乔、赵廉。2004年11月青岛出版社出版。收主配料的加工性原料部分以及调味料、佐助料。所列条目标题近3000条。
二、烹饪文艺书籍
如《蔬食斋随笔》,聂凤乔著。计 80 多篇。聂先生还著《食养拾慧录》、《老风谈吃》,分别介绍了多种烹饪原料的营养、趣事,各地名菜。《中国烹饪古籍概述》,邱庞同著,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9 年出版。《食说新语——中国饮食烹饪探源》《饮食杂俎——中国饮食烹饪研究》《一江之隔味不同——八方饮食漫笔》邱庞同著。《江苏名馔古今谈》,陶文台著,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。还有:《中国美食诗文》、《中国传统美食集锦》、《中国古典文学与烹饪》、《中国美食经》等。
蔬食斋随笔·第一集 聂凤乔著,1983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,21万字。
蔬食斋随笔·第二集 聂凤乔著,1987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,23万字。
蔬食斋随笔·别集 聂凤乔著,1995年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,14.8万字。
《蔬食斋随笔》一、二集专谈蔬菜,别集谈动物原料。1959年以来,聂先生搜集了很多烹饪原料资料。文革期间都作为废纸回炉。后聂先生又搜集、积累了大量资料。其后聂先生撰写了一篇篇蔬菜随笔,以令狐悚、公孙无恙等笔名在《中国烹饪》《雪莲》《食用菌》等刊物发表。《蔬食斋随笔·别集》为聂先生应约在山西《烹调知识》专栏发表的随笔。后聂先生在编集时,几乎每篇都予重写。除介绍蔬菜、动物原料一般知识外,还在学术上作了努力。随笔将近200种蔬、荤菜特点、营养、典故、烹法娓娓道来,文笔清新,深受好评。
食养拾慧录 聂凤乔著,1993年华夏出版社出版。12万字。聂先生曾在《中国中医药报》开辟《食养拾慧录》专栏,写了百篇中国饮食养生散文。聂的文章云水交流,趣味盎然,开阖自如,回味无穷,也是中国饮食养生的良好教材。此书将《专栏》文章结集成册。
中国烹饪古籍概述 邱庞同著,1989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。20万字。作者为我国最著名的古代烹饪典籍学者,用十余载时间,查找、研究、整理了大量中国古代烹饪典籍,爬罗剔抉,去伪存真。还为《养小录》、《食宪鸿秘》等烹饪典籍作了注释。本书概述了先秦、汉魏南北朝、隋唐五代、宋元、明、清各时期的烹饪古籍,分别介绍了作者、内容、特色、影响、价值、典故等。
江苏名馔古今谈 陶文台著,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。10.8万字。江苏名馔是烹饪王国桂冠上的明珠,独具一格。该书介绍了90种江苏名馔的历史渊源、掌故趣闻、承传现状,风味特色,叙古道今。
知味集 汪曾祺编,1990年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出版。,16.5万字。收录了王蒙、王世襄、邓友梅、苏叔阳、吴祖光、陆文夫、秦牧等著名作家48篇饮食散文。该书由汪曾祺发起并编辑。他在《中国烹饪》等杂志刊载了《征稿小启》。本书风格各异,文采斐然。作家谈吃,别有兴味。
五味 作者汪曾祺,2005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,12万字。收录汪曾祺生前撰写谈吃散文32篇。汪先生是作者圈内“美食权威”。散文回忆逝去的时光,青少年见识的故乡高邮饮食文化,认真考证,娓娓道来,从容闲适。
老凤谈吃 聂凤乔著。1996华夏出版社出版,13.9万字。1987起,《人民日报(海外版)·神州》开辟《饮食杂谈》专栏,聂先生为该专栏写了约70篇千字文,有感而发,信笔写去。华夏出版社拟出《老凤谈吃》书,聂先生遂将在《饮食专栏》发表的文章,与其在《西宁报》、《江苏旅游报·秦淮月·拾珍谱》等刊载的烹饪散文一并在《老凤谈吃》刊载。
知味难 作者邱庞同。若干中国饮食烹饪的散文、随笔,以及论文、学术报告、《中国烹饪百科全书》辞条、学术小品的一次汇集。取名《知味难》,是受《中庸》“人莫不饮食也,鲜能知味也”的影响而起的。从狭义上讲,“知味难”是就作者作为食者而论的。从广义上讲,“知味难”是指作者在饮食烹饪研究过程中感到的“难”。
三、介绍扬州美食的书籍
如:《中国烹饪大师作品精粹·薛泉生专辑》《中国烹饪大师作品精粹·居长龙专辑》《周晓燕大师个人作品集》《淮扬菜掌门大师经典集》《扬州三把刀》《红楼梦与扬州》《扬州红楼宴》《扬州饮食诗词选注》《维扬食雕与菜肴造型》《扬州食话》《扬州小吃》《扬州厨刀》《美食飘香》《中国维扬菜》《吃在扬州》等。
中国淮扬菜 编委会主任张厚宝、副主任夏成才、吴星飞,2000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。画册分精装、平装两种版别。平装书有宴席菜(主编:丁章华)、传统菜(主编:刘广顺)、新潮菜(主编:陈春松等)、家常菜(主编:吴家祺)、冷拼与食雕(主编:薛泉生等)、面点与小吃(主编:徐永珍)等六个分册。画册收录菜点等800多个,绝大多数为现场制作,现场拍摄。2000年10月,《中国文化报》为该书发表书评《独领烹饪画册风骚的力作》。2001年12月,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该书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。2000年,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扬州,江泽民将《中国淮扬菜》赠送给法国贵宾。
中国淮扬菜新风集 编委会主任:王燕文。主 编:朱元豪, 副主编:杭东林,执行主编:居长龙、邱杨毅、周晓燕。2009年9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。全书为两篇。大师篇展示烹饪业绩、技术风范。收录大师、名师45位,以及他们的代表菜点近150款。名店篇收录国内外有影响的淮扬风味菜馆21家和他们的挂牌名菜。两篇文字各有侧重,阐发人文脉络并评点工艺所长。
吃在扬州 集萃百家之言,讴歌雅致淮扬,寻觅人文典章,采撷民风俚俗,探求名菜奥秘,镌写吃在扬州。主编 王玉新,执行主编 邱杨毅 施志棠。
扬州是淮扬菜的中心和发源地。 旧时俗语说:“吃在扬州,穿在苏州,游在杭州,葬在徽州”。近现代,百余位作家、美食家发表数百篇文章,颂扬扬州美食。在市作家协会、《扬州日报》、《扬州晚报》、省烹饪协会、 邱庞同教授等的大力支持下,市烹饪协会选编成 《吃在扬州 —— 现当代百人饮食文选》,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9 月下旬出版发行。本书大 32K ,双色印刷,正文 60克 轻质纸,393页,装帧考究。全书共分原料大观、宴席絮语、菜点掌故、食俗漫笔、老店钩沉、大师剪影、文宴清韵、香飘四海、烹著管窥等9个章节,约40万字。《吃在扬州》收录了曹聚仁、梁实秋、朱自清、唐鲁孙、李希凡、周绍良、吴白匋、叶文玲、等 92 位作者 的 149 篇文章。市府以礼品书赠送运博会贵宾。
《吃在扬州》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三届(2011-13年度)中国出版政府奖。
扬州红楼宴 朱家华著,199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,13万字。该书设导语、新芽、绿叶、春华、润物、秋实、絮语等篇,详细介绍了扬州红楼宴的由来、特色、影响,红学家及海内外烹饪界对其评价。冯其庸、李希凡等为书作序。本书附录还刊载了红楼宴食谱选介及《红楼梦》饮食谱。
扬州三把刀 洪政著,2004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,22万字。《扬州三把刀》源于古人 “工欲利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之说。作者着力叙事,实写扬州烹饪、理发、沐浴三大行业及执器之厨师等事迹。本书具有可读性、资料性,该书收录洪先生话饮食散文50多篇。
扬州厨刀 王资鑫编著,2003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。该书为《扬州三把刀》系列丛书之一。它介绍了扬州烹饪的历史、文化、特色,具有一定的文艺性、知识性。
美食之都扬州研究 杨正福主编。 2015年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。扬州市城乡建设局、中国名城杂志社、扬州市世界名城研究院联合扬州市烹饪协会,启动了“扬州申报世界美食之都研究”工作,得到了扬州各烹饪院校及专家、学者的支持。本书视角独特,集课题研究、知识介绍于一体。本书分菜肴特色、创新营销、发展现状、兴盛原因、地域特色、发展建议、节庆活动、美食文化、外地影响、他山之石、制作方法、面点小吃、传统调料、烹饪纪事等,探讨了扬州申报世界美食之都研究。 本书视角独特,集课题研究、知识介绍于一体。
四、菜谱
如:《扬州菜谱》《维扬面点 500 例》《淮扬风味》系列菜谱、《中国扬州菜》《扬州风味菜肴制作》《扬州面点工艺技术》《扬州风味面点制作》《四季食谱》《中国冷盘》《鱼类肴谱》《家用药膳制作》《家庭冬令食谱》《扬州大众菜点》《美味蛋肴》《家庭四季菜肴》《酱卤菜》《淮扬菜制作工艺》《教学菜——淮扬菜》《符号江苏 淮扬菜》等。
有些菜谱图文并茂,如:《淮扬菜图文 100 例》《中国淮扬菜》、淮扬菜掌门大师经典集》《餐馆招牌菜》《餐馆流行菜》《薛泉生个人作品集》《淮扬料理精选写真》《中国淮扬菜新风集》等
符号江苏·淮扬菜口袋书 2013年11月,为进一步加强淮扬菜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推介,受******************江苏省委宣传部的委托,扬州市烹饪协会牵头编撰《符号江苏·淮扬菜》口袋书。协会派摄影师赴宿迁、连云港、盐城、淮安、常州、无锡、镇江、泰州等市拍摄。2014年4月8日,《符号江苏·口袋本》中、英文版系列图书在伦敦会展中心举行中英文版新书全球首发式。《淮扬菜》列为《符号江苏·口袋本》第一辑第一册,也是扬州唯一列入《符号江苏·口袋本》的项目。
五、教材
如:聂风乔主编的《烹饪原料学》、陶文台编著的《中国烹饪概论》、季鸿崑编著的《烹饪学基本原理》、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主编的国家十一五规划及部委级 17 本烹饪本科教材,周晓燕、丁应林主编的劳动部中式烹调师国家技能鉴定 5 本指定教材(《基础知识·初级工》《基础知识·中级工》《基础知识·高级工》《基础知识·技师》《基础知识·高级技师》)。还有《图说冷菜造型》《烹饪原料加工工艺》《烹饪工艺美术》《冷菜制作》《烹饪工艺学》《冷菜工艺》《烹饪原料知识》《面点造型图谱》等。
六、科学普及烹饪书籍
如:《大排档 888 》《甘薯食品》《家庭营养快餐制作》《当好个体小老板》《家庭四季风味》丛书、《新概念江苏名菜》《面点工艺》《江苏风味菜点》《厨师培训教材》《厨师学艺·炒菜篇》《中国食雕技艺》《面食高手》《面点工坊》《图说果蔬食品造型》《冷拼雕刻技艺》《李顺才食雕技法》《食雕 面塑 冷拼100例》等。
当代美食著作
扬州一直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,涌现出一批著名的饮食文化研究专家,他们中有著名作家汪曾祺,也有聂凤乔、陶文台、邱庞同、王镇等专业研究人员。目前,全市在大学和职业学校从事美食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500多位,规模和层次为国内最高,为扬州培养美食人才做出重要贡献。
二十世纪60年代初,扬州即编写、出版菜谱。至今,扬州人编著的美食著作近千种。当代美食著作有:
一、全国性烹饪史、大典书籍
如《中国面点史》,青岛出版社 1995 年出版,作者邱庞同;《中国菜肴史》,青岛出版社 2001 年出版,邱庞同著;《中国烹饪史略》,二十世纪80年代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,作者陶文台;《淮扬饮食文化史》。青岛出版社 1995 年出版,章仪明主编,在四大菜系史中首先出版。《中国名菜名点》,作者周晓燕。
2000 年,聂风乔撰《中国烹饪原料大典》(上)。2004年,扬大旅游烹饪学院聂风乔、赵廉编撰《中国烹饪原料大典》(下)。
中国烹饪史略 陶文台著,1983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,18万字。《史略》分12个专题,叙述我国烹饪起源、概貌、发展,饮食市场、宴会、名厨、菜肴流派等。《史略》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烹饪史的专著,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。《光明日报》、香港《大公报》称此著“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”。
中国面点史 邱庞同著,1995年青岛出版社出版,26万字,(注:二十世纪90年代起,中国烹饪协会编著《中华饮食文库》,为国家“八五”重点图书。《文库》由青岛出版社出版)。《史》按朝代分期,以面点品种、制作技巧、风俗为重点,采用“螺旋式”上升写法。《史》对先秦时期列出品种,其它时期均先列新出现品种,并加入分析,然后再写旧有品种的变化、发展,并予以评述。2009年,应青岛出版社要求,邱庞同对《中国面点史》进行了修订,增加了新的考古成果、新的研究心得,以及多篇面点古诗文、数十幅图照。全书扩为38万字,学术上更为严谨,内容更为丰富,文化色彩更为浓厚。2011年,《中国面点史》入选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“三个一百”原创图书出版工程。其中,属于饮食烹饪类唯有《中国面点史》一部。
中国菜肴史 邱庞同著,2001年青岛出版社出版,国家“八五”重点图书。62万字。《史》以历史分期为阶段,仍采用“螺旋式”上升写法,以介绍、评析各类菜肴(相对于主食、小吃、饮料等而言的用于佐酒、下饭的食品的总和)产生、发展,特色为主,兼及炊具、烹法、风味流派、饮食市场、著述等。《史》选取菜例较多,在海内外烹饪界影响很大。
淮扬饮食文化史 章仪明主编,1995年青岛出版社出版,国家“八五”重点图书。30万字。《史》系统论述了以扬州为中心的淮扬菜产生、形成、演进的过程和历史经验。它以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等横的背景和春秋战国、汉唐宋元明清等纵的脉络,对淮扬饮食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。还就食俗、原料、调料、菜肴、宴席、饮食、面点小吃、瓜雕等多角度作了阐述。《史》还就扬州盐商饮宴、诗文酒会、清真饮食、药膳等作了专题系统论述。《史》作者多为扬州文坛、史坛、烹坛、医坛著名专家学者。《史》具有文学性、资料性。
中国烹饪原料大典·上 聂凤乔主编,1998年青岛出版社出版,国家“八五”重点图书。130万字。作者费时40年收集了大量资料。《大典》引经据典,资料翔实,文笔优美,为《中华饮食文库》重要典籍之一。上卷收主配料的天然性原料,包括动物性主配料和植物性主配料两大类群。所列条目约1500条。有些条并非专指一种,而是包括数种。该书为中国烹饪原料第一部工具书。
中国烹饪原料大典·下 作者:聂凤乔、赵廉。2004年11月青岛出版社出版。收主配料的加工性原料部分以及调味料、佐助料。所列条目近3000条。
二、烹饪文艺书籍
如《蔬食斋随笔》,聂凤乔著。聂先生还著《食养拾慧录》《老风谈吃》,分别介绍了多种烹饪原料的营养、趣事,各地名菜。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7年出版。《中国烹饪古籍概述》,邱庞同著,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9 年出版。《食说新语——中国饮食烹饪探源》《饮食杂俎——中国饮食烹饪研究》《一江之隔味不同——八方饮食漫笔》,邱庞同著。《江苏名馔古今谈》,陶文台著,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。还有:《中国美食诗文》、《中国传统美食集锦》《中国古典文学与烹饪》《中国美食经》等。
蔬食斋随笔·第一集 聂凤乔著,1983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,21万字。
蔬食斋随笔·第二集 聂凤乔著,1987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,23万字。
蔬食斋随笔·别集 聂凤乔著,1995年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,14.8万字。
《蔬食斋随笔》一、二集专谈蔬菜,别集谈动物原料。1959年以来,聂先生搜集了很多烹饪原料资料。文革期间都作为废纸回炉。后聂先生又搜集、积累了大量资料。其后他撰写了一篇篇蔬菜随笔,以令狐悚、公孙无恙等笔名在《中国烹饪》《雪莲》《食用菌》等刊物发表。《蔬食斋随笔·别集》为他在山西《烹调知识》专栏发表的随笔。后聂先生在编集时,几乎每篇都予重写。除介绍蔬菜、动物原料一般知识外,还在学术上作了努力。随笔将近200种蔬、荤菜特点、营养、典故、烹法娓娓道来,文笔清新,深受好评。
食养拾慧录 聂凤乔著,1993年华夏出版社出版。12万字。聂先生曾在《中国中医药报》开辟《食养拾慧录》专栏,写了百篇中国饮食养生散文。聂的文章云水交流,趣味盎然,开阖自如,回味无穷,也是中国饮食养生的良好教材。此书由《专栏》将文章结集成册。
中国烹饪古籍概述 邱庞同著,1989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。20万字。作者用十余载时间,查找、研究、整理了大量中国古代烹饪典籍,爬罗剔抉,去伪存真。还为《养小录》《食宪鸿秘》等烹饪典籍作了注释。本书概述了先秦、汉魏南北朝、隋唐五代、宋元、明、清各时期的烹饪古籍,分别介绍了作者、内容、特色、影响、价值、典故等。
江苏名馔古今谈 陶文台著,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。10.8万字。江苏名馔是烹饪王国桂冠上的明珠,独具一格。该书介绍了90种江苏名馔的历史渊源、掌故趣闻、承传现状、风味特色,叙古道今。
知味集 汪曾祺编,1990年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出版。16.5万字。收录了王蒙、王世襄、邓友梅、苏叔阳、吴祖光、陆文夫、秦牧等著名作家48篇饮食散文。该书由汪曾祺发起并编辑。他在《中国烹饪》等杂志刊载了《征稿小启》。本书风格各异,文采斐然。作家谈吃,别有兴味。
古烹饪漫谈 邱庞同撰。 1983年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发行。议题广泛,从烹饪的由来,到原料的制法,各种菜肴的沿变,古代人对烹饪的喜好,古代文献资料对烹饪的记载等等方面均有涉猎。这本小册子为随后全国各类烹饪杂志的许多文章采用,影响了几十年。 每篇文章不足千字,平实易懂。
五味 作者汪曾祺,2005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,12万字。收录汪曾祺生前撰写谈吃散文32篇。汪先生是作家圈内“美食权威”。散文回忆逝去的时光,青少年见识的故乡高邮饮食文化,认真考证,娓娓道来,从容闲适。
老凤谈吃 聂凤乔著。1996华夏出版社出版,13.9万字。1987起,《人民日报(海外版)·神州》开辟《饮食杂谈》专栏,聂先生为该专栏写了约70篇千字文,有感而发,信笔写去。华夏出版社拟出《老凤谈吃》书,聂先生遂将在《饮食杂谈》专栏发表的文章,与其在《西宁报》《江苏旅游报·秦淮月·拾珍谱》等刊载的烹饪散文一并在《老凤谈吃》刊载。
知味难 作者邱庞同。将若干中国饮食烹饪的散文、随笔,以及论文、学术报告、《中国烹饪百科全书》辞条、学术小品的汇集。取名《知味难》,是受《中庸》“人莫不饮食也,鲜能知味也”的影响而起。从狭义上讲,“知味难”是就作者作为食者而论的;从广义上讲,“知味难”是指作者在饮食烹饪研究过程中感到的“难”。《知味难——中国饮食之魅》获2015年“年度图书奖”(由《出版人》杂志等联合评选)。
红楼食经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。作者丁章华、李维冰。《红楼食经》以“食”为主线,描述了《红楼梦》中纷繁多样的饮食活动及种类繁多的食物品种。解读美食的寓义和趣味。从中既可以“食”品红楼,也可了解有关饮食文化、各种食物的营养食用、医理及养生保健等多方面的知识。书中对众多食谱、药膳的家庭制作方法等均作了详细介绍。《红楼食经》近乎一部完整的、有系统的关于《红楼梦》中“吃”文化的资料。《红楼食经》探讨红楼美食与饮食礼仪、风俗民情、养生食补、娱乐消闲、人际互动、文化意涵等。内容安排力求按照食品美学表达,以“色、香、味、情趣”四要素展示呈现。
三、介绍扬州美食的书籍
如:《扬州三把刀》《红楼梦与扬州》《扬州红楼宴》《扬州饮食诗词选注》《维扬食雕与菜肴造型》《扬州食话》《扬州小吃》《扬州厨刀》《中国维扬菜》《吃在扬州》等。
吃在扬州 集萃百家之言,讴歌雅致淮扬,寻觅人文典章,采撷民风俚俗,探求名菜奥秘,镌写吃在扬州。主编 王玉新,执行主编邱杨毅、施志棠。
扬州是淮扬菜的中心和发源地。 旧时俗语说:“吃在扬州,穿在苏州,游在杭州,葬在徽州”。近现代,百余位作家、美食家发表数百篇文章,颂扬扬州美食。在市作家协会、《扬州日报》《扬州晚报》、省烹饪协会、 邱庞同教授等的大力支持下,市烹饪协会选编成 《吃在扬州 —— 现当代百人饮食文选》,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发行。本书16K ,双色印刷,正文 60克轻质纸,393页,装帧考究。全书共分原料大观、宴席絮语、菜点掌故、食俗漫笔、老店钩沉、大师剪影、文宴清韵、香飘四海、烹著管窥等9个章节,约40万字。《吃在扬州》收录了曹聚仁、梁实秋、朱自清、唐鲁孙、李希凡、周绍良、吴白匋、叶文玲等 92 位作者 的 149 篇文章。市府以礼品书赠送运博会贵宾。
《吃在扬州》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三届(2011-13年度)中国出版政府奖。2020年再版。
扬州红楼宴 朱家华著,199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,13万字。该书设导语、新芽、绿叶、春华、润物、秋实、絮语等篇,详细介绍了扬州红楼宴的由来、特色、影响,红学家及海内外烹饪界对其评价。冯其庸、李希凡等为书作序。本书附录还刊载了红楼宴食谱选介及《红楼梦》饮食谱。
扬州三把刀 洪政著,2004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,22万字。《扬州三把刀》源于古人 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之说。作者着力叙事,实写扬州烹饪、理发、沐浴三大行业及执器之厨师等事迹。本书具有可读性、资料性。该书收录洪先生话饮食散文50多篇。
扬州厨刀 王资鑫编著,2003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。该书为《扬州三把刀》系列丛书之一。它介绍了扬州烹饪的历史、文化、特色,具有一定的文艺性、知识性。
美食之都扬州研究 杨正福主编。 2015年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。扬州市城乡建设局、中国名城杂志社等联合扬州市烹饪协会,启动了“扬州申报世界美食之都研究”工作,得到了扬州各烹饪院校及专家、学者的支持。本书视角独特,集课题研究、知识介绍于一体。本书分菜肴特色、创新营销、发展现状、兴盛原因、地域特色、发展建议、节庆活动、美食文化、外地影响、他山之石、制作方法、面点小吃、传统调料、烹饪纪事等,探讨了扬州申报世界美食之都研究。 本书视角独特,集课题研究、知识介绍于一体。
四、菜谱
如:《中国淮扬菜》《中国烹饪大师作品精粹·薛泉生专辑》《中国烹饪大师作品精粹·居长龙专辑》《周晓燕大师个人作品集》《淮扬菜掌门大师经典集》《扬州菜谱》《维扬面点 500 例》《淮扬风味》系列菜谱、《中国扬州菜》《扬州风味菜肴制作》《扬州面点工艺技术》《扬州风味面点制作》《四季食谱》《中国冷盘》《家用药膳制作》《家庭冬令食谱》《扬州大众菜点》《淮扬菜制作工艺》《教学菜——淮扬菜》《符号江苏 淮扬菜》等。
有些菜谱图文并茂,如:《淮扬菜图文 100 例》《淮扬菜掌门大师经典集》《餐馆招牌菜》《餐馆流行菜》《薛泉生个人作品集》《淮扬料理精选写真》《中国淮扬菜新风集》等
中国淮扬菜 编委会主任张厚宝、副主任夏成才、吴星飞,2000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。画册分精装、平装两种版别。平装书有宴席菜(主编:丁章华)、传统菜(主编:刘广顺)、新潮菜(主编:陈春松等)、家常菜(主编:吴家祺)、冷拼与食雕(主编:薛泉生等)、面点与小吃(主编:徐永珍)等六个分册。画册收录菜点等800多个,绝大多数为现场制作,现场拍摄。2000年10月,《中国文化报》为该书发表书评《独领烹饪画册风骚的力作》。2001年12月,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该书1999-2000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。2000年,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扬州,江泽民将《中国淮扬菜》赠送给法国贵宾。
中国淮扬菜新风集 编委会主任:王燕文。主 编:朱元豪, 副主编:杭东林,执行主编:居长龙、邱杨毅、周晓燕。2009年9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。全书为两篇。大师篇展示烹饪业绩、技术风范。收录大师、名师45位,以及他们的代表菜点近150款。名店篇收录国内外有影响的21家淮扬风味菜馆和他们的挂牌名菜。两篇文字各有侧重,阐发人文脉络并评点工艺所长。
符号江苏·淮扬菜 口袋书 2013年11月,为进一步加强淮扬菜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推介,受江苏省委宣传部的委托,扬州市烹饪协会牵头编撰《符号江苏·淮扬菜》·口袋本。协会派摄影师赴宿迁、连云港、盐城、淮安、常州、无锡、镇江、泰州等市拍摄。2014年4月8日,《符号江苏》口袋本中、英文版系列图书在伦敦会展中心举行中英文版新书全球首发式。《淮扬菜》列为《符号江苏》口袋本第一辑第一册。
居氏淮扬食单 居长龙编著。居将传统淮扬技艺结合日本烹饪尚清淡、重造型、守时序的理念和技法,创制自成一格的“居氏料理”。本书图文并茂,全书除淮扬菜之乡——扬州、居氏料理文字外,分素食、水产等七单,收集120多道菜点。采取书中书形式,大32K精制印刷。
淮扬面点大观 陈恩德 周彤著。上、下两册,2019年学林出版社出版。以面点制作技艺理论为前提,图文并茂地细列了水调面团、发酵面团、油酥面团、米粉面团等4个门类278道淮扬面点的制作原料、方法及流程。
五、教材
聂风乔主编的《烹饪原料学》、陶文台编著的《中国烹饪概论》、季鸿崑编著的《烹饪学基本原理》、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主编的国家十一五规划及部委级 17 本烹饪本科教材,周晓燕、丁应林主编的劳动部中式烹调师国家技能鉴定 5 本指定教材(《基础知识·初级工》《基础知识·中级工》《基础知识·高级工》《基础知识·技师》《基础知识·高级技师》)。还有《图说冷菜造型》《烹饪原料加工工艺》《烹饪工艺美术》《冷菜制作》《烹饪工艺学》《冷菜工艺》《烹饪原料知识》《面点造型图谱》等。
六、科学普及烹饪书籍
《家庭四季风味》丛书、《新概念江苏名菜》《面点工艺》《江苏风味菜点》《厨师培训教材》《厨师学艺·炒菜篇》《中国食雕技艺》《面食高手》《面点工坊》《图说果蔬食品造型》《冷拼雕刻技艺》《李顺才食雕技法》《食雕 面塑 冷拼100例》等。
扬州编辑出版的部分美食著作
烹饪一斑 |
宝应卢寿籛编 |
上海中华书局 |
1917.04. 初版 |
书名 |
编著者 |
字数 (万) |
出版 时间 (年) |
出版社 |
扬州菜谱 |
丁万谷、王镇 |
|
1965. |
内部教学资料 |
扬州名菜名点 |
江苏省商业学校烹调专业、 扬州市饮食公司选编 |
|
1974 |
内部教学资料 |
江苏名馔古今谈 |
陶文台 |
10.8 |
1981 |
江苏人民出版社 |
中国烹饪史略 |
陶文台 |
18 |
1983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蔬食斋随笔·第一集 |
聂凤乔 |
21 |
1983 |
中国商业出版社 |
蔬食斋随笔·第二集 |
聂凤乔 |
23 |
1987 |
中国商业出版社 |
维扬风味面点五百种 |
黄万祺、董德安 |
28.4 |
1988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中国烹饪概论 |
陶文台 |
|
1988 |
中国商业出版社 |
中国烹饪古籍概述 |
邱庞同 |
20 |
1989 |
中国商业出版社 |
中国美食诗文 |
陈淑君、唐艮 |
26.8 |
1989 |
广东高教出版社 |
中国传统美食集锦 |
陶文台 |
|
1989 |
轻工业出版社 |
烹饪原料学 |
聂凤乔 |
21.4 |
1989 |
中国商业出版社 |
中国维扬菜 |
章仪明 |
11.9 |
1990 |
轻工业出版社 |
扬州小吃 |
朱家华 |
8.1 |
1991 |
江苏人民出版社 |
中国扬州菜 |
陈春松 |
22.9 |
1992 |
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|
烹饪学基本原理 |
季鸿崑 |
|
1993 |
上海科技出版社 |
薛泉生烹饪精品 |
薛泉生 |
|
1993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食养拾慧录 |
聂凤乔 |
12 |
1993 |
华夏出版社 |
家用药膳制作 |
唐福志 |
|
1993 |
南京大学出版社 |
中国面点史 |
邱庞同 |
26 |
1995 |
青岛出版社 |
淮扬饮食文化史 |
章仪明 |
30 |
1995 |
青岛出版社 |
蔬食斋随笔·别集 |
聂凤乔 |
14.8 |
1995 |
山西经济出版社 |
中国美食经 |
陶文台 |
|
1995 |
中国农业出版社 |
老凤谈吃 |
聂凤乔 |
13.9 |
1996 |
华夏出版社 |
中国冷盘 |
朱云龙、周明扬 |
33.5 |
1997 |
中国商业出版社 |
中国烹饪原料大典·上 |
聂凤乔 |
130 |
1998 |
青岛出版社 |
淮扬风味 |
黄万祺 |
90 |
1998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淮扬风味·菜肴 |
杨存根 |
25 |
1998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淮扬风味·面点 |
王 镇 |
22.9 |
1998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淮扬风味·宴席 |
黄万祺 |
15.5 |
1998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淮扬风味·素菜 |
陈忠明 |
19.3 |
1998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家庭美食小丛书(设菜肴、冷菜、小吃、汤菜四册) |
茅建民 |
20 |
1998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中国烹饪概论 |
陶文台 |
26.5 |
1988 |
中国商业出版社 |
图说冷菜造型 |
周明扬、胡小维 |
|
1998 |
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|
扬州红楼宴 |
朱家华 |
13 |
1999 |
江苏人民出版社 |
烹饪应知试题集 |
扬州烹饪中心教研站 |
|
1999 |
江苏科技出版社 |
面点造型图谱 |
陈洪华、李祥睿 |
|
1999 |
上海科技出版社 |
淮扬风味·民间特色菜 |
陈忠明、薛党辰 |
21 |
2000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淮扬风味·家常菜 |
杨存根 |
20 |
2000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冷拼雕刻技艺 |
李顺才 |
|
|
旅游教育出版社 |
中国淮扬菜 |
张厚宝 |
50 |
2000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中国淮扬菜·淮扬宴席菜 |
丁章华 |
|
2000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中国淮扬菜·淮扬传统菜 |
刘广顺 |
|
2000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中国淮扬菜·淮扬冷拼与食雕 |
薛泉生、于山林 |
|
2000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中国淮扬菜·淮扬新潮菜 |
陈春松、王长银 |
|
2000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中国淮扬菜·淮扬家常菜 |
吴家祺 |
|
2000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中国淮扬菜·淮扬面点与小吃 |
徐永珍 |
|
2000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烹饪原料加工工艺 |
唐福志 |
|
2000 |
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|
冷菜工艺 |
朱云龙 |
|
2000 |
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|
烹饪原料知识 |
黄勤忠 |
|
2000 |
中国商业出版社 |
教学菜——淮扬菜 |
朱年 |
21 |
2001 |
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|
中国菜肴史 |
邱庞同 |
62 |
2001 |
青岛出版社 |
扬州食话 |
李维冰、周爱东 |
16.5 |
2001 |
苏州大学出版社 |
中国饮食保健学 |
路新国、刘煜 |
|
2001 |
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|
扬州饮食诗词选注 |
唐修元、华国梁 |
23 |
2002 |
扬州大学烹饪学报增刊 |
餐馆招牌菜(分家畜、家禽、水产、山珍海味、蔬菜五个分册)。 |
邱杨毅、陈忠明 |
|
2002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烹饪工艺美术 |
唐福志 |
|
2002 |
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|
烹调工艺学 |
季鸿崑 |
|
2003 |
高等教育出版社 |
实用烹饪刀工 |
茅建民 |
|
2003 |
上海科技出版社 |
食品雕刻技艺与水果拼盘造型 |
刘 文 薛德平 |
|
2003 |
上海科技出版社 |
西餐烹调技术 |
陈忠明 |
21.2 |
2003 |
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|
扬州厨刀 |
王资鑫 |
24.2 |
2003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中国烹饪原料大典·下 |
聂凤乔、赵廉 |
95 |
2004 |
青岛出版社 |
扬州三把刀 |
洪政 |
22 |
2004 |
中国文史出版社 |
烹调工艺学 |
周晓燕 |
|
2004 |
中国轻工出版社 |
扬州面点工艺技术 |
周俊、茅建民 |
18.5 |
2004 |
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|
扬州风味面点制作 |
周俊、茅建民 |
14.6 |
2004 |
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|
冷拼雕刻技艺 |
朱云龙、李顺才 |
19.4 |
2004 |
旅游教育出版社 |
中国名菜名点 |
周晓燕、陈洪华 |
|
2004 |
旅游教育出版社 |
五味 |
汪曾祺 |
12 |
2005 |
山东画报出版社 |
中国烹饪大师作品精粹—薛泉生专辑 |
薛泉生 |
|
2005 |
青岛出版社 |
淮扬料理精选写真 |
居长龙 |
|
2005 |
日本旭屋 |
都市流行菜丛书,共6册 |
聂阳 |
30 |
2005 |
安徽科技出版社 |
扬州风味菜肴制作 |
周俊、茅建民 |
15.8 |
2005 |
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|
烹饪工艺技术 |
袁金广、封长虎、殷庆宝 |
|
2005 |
上海科技出版社 |
淮扬菜制作工艺 |
朱 年 |
|
2005 |
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|
厨艺露一手:巧做猪牛羊及副产品 |
丁应林 |
|
2006 |
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|
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式烹饪教材 |
周晓燕 |
|
2006 |
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|
淮扬菜掌门大师经典集 |
薛泉生、陈春松 |
7.1 |
2007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红楼梦与扬州 |
丁章华 |
30 |
2007 |
文化艺术出版社 |
高邮美食文化 |
|
2007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|
食说新语——中国饮食烹饪探源 |
邱庞同 |
20 |
2008 |
山东画报出版社 |
饮食杂俎——中国饮食烹饪研究 |
邱庞同 |
29 |
2008 |
山东画报出版社 |
烹饪学概论 |
马健鹰、薛蕴 |
|
2008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烹饪原料学 |
赵廉 |
|
2008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中医饮食保健学 |
路新国 |
|
2008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烹调工艺学 |
周晓燕 |
|
2008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中国名菜 |
嵇步峰 |
|
2008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西餐工艺 |
李祥睿 |
|
2008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烹饪营养学 |
彭景 |
|
2008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中国冷盘工艺 |
朱云龙 |
|
2008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面点工艺学 |
陈忠明 |
|
2008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饮食风俗 |
陈忠明 |
20.4 |
2008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中国风味面点 |
朱在勤 |
|
2008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宴会设计与管理 |
丁应林 |
|
2008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茶艺赏析 |
郭雅敏、周爱东 |
|
2008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餐饮管理 |
侯兵、嵇步峰 |
|
2008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烹饪工艺美术 |
周明扬 |
|
2008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营养配餐师培训教程 |
彭景 |
|
2008 |
化学工业出版社 |
中式面点工坊 |
方志荣、徐惠荣、刘顺保、龙业林 |
17.3 |
2008 |
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|
中国淮扬菜新风集 |
主 编:朱元豪 副主编:杭东林 |
|
2009 |
文化艺术出版社 |
中国烹饪大师作品精粹· 居长龙专辑 |
居长龙 |
|
2009 |
青岛出版社 |
烹海漫航 |
嵇步春 |
10 |
2010 |
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 |
中国淮扬菜博物馆(脚本) |
朱元豪 |
7 |
2010 |
扬州市文津阁古籍印务有限公司承印 |
味蕾之旅 |
徐永青 |
20 |
2012 |
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|
吃在扬州 |
主编 王玉新 执行主编 邱杨毅、施志棠 |
35 |
2012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富春:天下一品 |
董得利 王虎华 |
20.4 |
2012 |
南京出版社 |
中华河豚控毒烹饪技艺 |
徐 权 |
20 |
2012 |
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|
名人富春 |
徐颖宏 |
|
2013. |
江苏人民出版社 |
酥点大全 |
刘顺保、方志荣、龙业林 |
16.4 |
2013 |
化学工业出版社 |
《符号江苏·淮扬菜》口袋本 |
袁晓国、邱杨毅 |
|
2014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扬州饮食史话 |
周爱东 |
20 |
2014 |
广陵书社 |
淮扬药膳选粹 |
戴金樑、李耀谦 |
|
2014 |
广陵书社 |
知味难 中国饮食之源 |
邱庞同 |
32 |
2015 |
青岛出版社 |
知味难 中国饮食之魅 |
邱庞同 |
20 |
2015 |
青岛出版社 |
美食之都扬州研究 |
主编:杨正福 副主编:高永青、吴年华、邱扬毅、施志棠 |
32 |
2015 |
江苏大学出版社 |
寻味扬州——美食攻略 |
扬州市旅游局 编 |
|
2016 |
广陵书社 |
品味淮扬 |
周晓燕 |
13 |
2017 |
中国纺织出版社 |
居氏淮扬食单 |
居长龙 |
16 |
2017 |
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|
红楼食经 |
丁章华、李维冰 |
15 |
2019 |
江苏人民出版社 |
淮扬面点大观 |
陈恩德、周彤 |
22 |
2019 |
学林出版社 |
吃在扬州(再版) |
主编 王玉新 执行主编 邱杨毅、施志棠 |
35 |
2020 |
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|
淮扬百年:扬州烹饪技艺非遗传承人口述史 |
孟祥忍 |
|
2021 |
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|
扬州出版的不少美食书籍获奖。如《中国淮扬菜》获1999-2000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,《吃在扬州》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——装帧设计奖(计10种)。《中国面点史》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“三个一百”原创图书出版工程。